血液透析脫水速率應如何制訂?
前人研究
(2個針對血液透析劑量的大型RCT研究)
- NCDS N Engl J Med, 305 (20) (1981), pp. 1176–1181
- 排除糖尿病患者
- HD TIW, 分兩組: 2.5-3.5h (high urea) vs 4.5-5hr (low urea)
- [結論] 提早中止, high urea組住院率較高, 但兩組間mortality, morbidity則不顯著 (limited statistical power)
- 1985年, NCDS建議使用Kt/V or URR來評估透析adequacy
- HEMO study N Engl J Med, 347 (25) (2002), pp. 2010–2019
- 排除肥胖患者
- 1846位HD患者, 2x2矩陣分析
- High vs standard dose
- High vs Low-flux dialyzer
- [結論] spKt/V=1.65 vs 1.25 或 high-flux vs low-flux比較結果在mortality並無差
- NKF-DOQI準則
- 1997年, 首次提出長期透析患者監測小分子毒素清除率(Kt/V, URR)概念, 但未提及透析時間; 對於透析中低血壓/抽筋患者要避免過高的UFR (概念)
- 2006年, 提出殘腎功能<2ml/min患者需接受至少每次3hr/每週9hr透析 (無實證根據)
- 指出UF應可使病患達到normotensive, euvolemic; 逐漸調整UF以達目標體重
- Volume控制不佳與mortality/morbidity有關
- 2015年, 認為足量透析除評估Kt/V外, 應考量其他因子以期望達到水分及血壓控制, 強調UFR threashold, 透析時數概念
- European Best Practice準則
- 2002年, 透析患者應接受每週3次, 每次4小時; 若病患血行動力學不穩定, 可增加透析數或延長透析時間 (level B)
- DOPPS研究
- 2011年報告顯示, 美國透析患者平均時間最少, <3hr比例最高; 可能是死亡率較高的原因
- KCQA (Kidney Care Quality Aliance)研究
- 由專家建議定出平均UFR≥13ml/kg/h, 且每次透析時數<240min為界線 (但目前為止仍未被廣泛採用)
- 分子: HD平均<240min且達到UFR ≥13ml/kg/h的患者
- 分母: 所有成人HD患者
- 排除: <18歲, Home dialysis, 規律透析未滿30天, 計算期間每週透析4次以上, 患者當月透析<7次, 透析病歷不完整, 接受腎臟移植, 少於25位患者的透析機構
- 計算方式: 每月在同一週測Kt/V, 取平均值當做年度值
- CMS (Centers for Medicare & Medicaid Services)研究
- 分子: UFR >13ml/kg/h的透析患者
- 分母: 所有成人HD患者
- 排除: 兒童, PD患者, 透析<90天, 尚未規律於同一機構透析患者
- 計算方式: 當月最後一次透析為基準, UFR超過閾值的月數/人月
適當的脫水速率(UFR)
- UFR = (透析前BW-透析後BW)/透析前BW/時間
- UFR過大
- 容易IDH, 抽筋, 失去意識, 提早中止透析, 輸液使UF量減少
- 重覆發生IDH病患有較高死亡率及住院率
- IDWG較高透析患者也有較高死亡率
- IDWG high = UFR high = Mortality higher
- 2011年, HEMO study二次分析 Kidney Int, 79 (2) (2011), pp. 250–257
- UFR 10-14ml/kg/h vs UFR <10ml/kg/h患者, CV risk及總死亡率明顯上升!
- 此研究分3組 (UFR ≤10, 10-13, >13ml/kg/h)
- 透析時間: 226min, 220min, 209min
- UFR>13ml/kg/h: mean UFR (16.8±3.6), mean IDWG (3.6±1.0L)
- UFR≤10ml/kg/h: mean IDWG (2.1±10.9L)
- [結論] UFR >13: 總死亡比例較高, UFR 10-13有心衰竭的病患死亡比例較高
- UFR是死亡率相關的獨立因子 (與IDWG, 殘腎功能, 透析時間無關)
- Renal association (英國): 定義UFR limit <10ml/kg/h
- 2007年, Italy cohort: UFR>12.4ml/kg/h與mortality增加有關
- [理論] Higher UFR可能造成心肌血流減少, 長期反覆局部心肌缺血可能造成myocardial fibrosis, diastolic dysfunction, heart failure, 心律不整, sudden cardiac death
- 監測透析患者心電圖的研究顯示, regional LV systolic dysfunction較常發生在透析期開始1hr內, 增加透析頻次或時間/降低透析液溫度可減少myocardial stunning的頻率 (但與UFR無關...)
UFR臨床應用的難處
- IDWG高, 則UFR越高
- 嚴格限水 (<1L/d), 實際少有人能做到
- 飲食限鹽, 但病人需負擔更多費用來取得未加工過的食物
- 使用high-flux/high efficiency AK, 相對應需調整透析液的Na至140mEq/L, 相對患者是高鈉
- 使用Sodium profile可能造成額外sodium load, IDWG增加
- 針對個人化的sodium/UF profile雖有好處但過於複雜, 且缺乏大型實證
- 延長透析時間, 減少UFR
- 少數病患願意延長透析時數/頻次, 13.5%可接受nocturnal dialysis (美國)
- 延長時數影響透析室班次/人力配置/成本支出
- 實際臨床效益 (進行中的研究)
- TiME (NIH+DaVita+FMC): 4.25hr TIW vs 傳統方式
- ACTIVE (multicenter, RCT): 24hr/wk以上 vs 12-18hr/wk
- 200位病患: 澳洲(29%), 中國(62%), 加拿大(5.5%), 紐西蘭(3.5%)
- 同時評估Dry weight, 以達euvolemic
- 1967年, Thomson定義dry weight的概念為: 再脫水就掉血壓的體重
- 1997年, NKF-DOQI強調不應再用低血壓作為判斷依據
- 2010年, Clin J Am Soc Nephrol, 5 (7) (2010), pp. 1255–1260
- DW: 病患能忍受的最低透析後體重, 最少發生體液不足的症狀
- Dry-Weight Reduction in Hypertensive Hemodialysis Patients (DRIP) study
- 調整DW可改善HTN, 但病患QOL並未改變
- 單看UFR就會遺漏IDWG較少, 但仍volume overload的病人
- 評估細胞外液 (未有標準工具)
- PE: 最常用, 方便, 但不準
- Postdialysis hypotension: 造成死亡風險, 抽筋, 提早收針
- Bioimpedance: 在不同族群皆有實證, 但需設備及操作訓練
- Vena cava diameter: 操作者定義, 缺乏標準值
- BNP: 與體液過多相關, 但受cardiac disease, 透析移除, 廔管流速影響
- Blood volume monitoring: 個體差異較少, 但沒有標準值預測低血壓發生
- Lung ultrasound: 偵測體液過多, 但無法評估DW
- 制定UFR limit的缺陷
- UFR上限對於低體重/年老/女性/亞裔/西班牙裔透析患者較不利 (容易>13ml/kg/h且透析時數<240min)
- IDWG變動大, 當週首次透析會較高, 季節/節慶/聚會皆影響, 無法以平均值做為每次UF需求
- UFR limit應考量身體質量組成或因人而異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