透析與血壓控制
前言
- HTN可能是最重要的腎臟病相關併發症
- 幾乎所有腎臟病皆合併HTN
- 不論腎臟病因為何, HTN是腎功能惡化的重要因子
- 未治療或控制不佳的HTN可以直接傷害腎臟, 形成hypertensive nephropathy
- HTN病患較多右心室疾病與周邊血管疾病
- HTN本身及伴隨而來的左心室肥大增加腎衰竭病患的心血管死亡風險
HTN成因
- 細胞外液擴張 (主要原因)
- 交感神經活性上升
- RAAS活化
- 體重增加
- 主動脈鈣化 (造成systolic HTN)
HTN處置要點
- 減緩腎功能惡化
- 減少左心室擴大
- 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盛行率
- 減少心血管死亡
- 減少腎臟病的盛行率
血壓控制的目標
- 目前仍未有針對透析患者制定的血壓控制準則
- UK Renal Association: <130/80mmHg (HD透析後, PD病患) --> 不實用!?
- 目前老年透析人口增加, 而較符合老年一般人口的SBP: 140-150mmHg.
體液過多 x HTN x CHF
- 長期透析患者平時(未透析時)血壓應<140/90mmHg
- 大部分患者是volume dependent, 可藉由增加UF控制血壓
- 制定UFR limit可能限制體液及血壓調控
- 體液過多增加心衰竭死亡風險, 而心衰竭與體液過多是透析患者最常見的住院原因
透析患者血壓控制的難處
- 影響高血壓的共病因子太多
- 體液過多是主因
- 測量血壓的時間不一 (透析前?後?)
- BP可因透析UF而下降, 隨著食入塩/水而上升
- 臨床上, 透析前BP被視為調控的標準
- 但是, 病患在透析前擔心IDH而不吃降壓藥 --> 使透析前BP偏高
- 在透析室量測的透析前BP可能>20/10mmHg (6hr前ABPM)
- 若體液控制適當, 透析後BP可能反應出與體液無關的HTN
- Interdialytic BP / ABPM較有意義, 但實際較難執行
- 塩份/水份攝取及多重藥物影響BP控制效果
血液透析病患血壓控制
- 血壓控制可藉由調整ECF及dry weight, 而不使用降壓藥物
- 不透析時, 要減少塩/水的攝取
- 延長透析 (8hr TIW) + 嚴格塩份控制
- UFR較慢, IDH發生率低, 較能達到實際dry weight, >90%病患不需降壓藥, 死亡率也降低
- 但是大部分HD room受限於資源, 無法提供延長透析; 病患通常偏好縮短透析時間, BP控制也依賴調降透析後體重及使用降壓藥物
- 過快的UFR與IDH相關, 也增加saline使用, 無法達到dry weight
- Nocturnal dialysis (每日短程透析)也可達到良好BP控制
- 多次透析中逐漸調降dry weight (0.5-1 kg/wk), 體液控制與BP下降可能間隔數週
- IDH症狀越少, 越能達到目標體重; 使用標準UF/Na profile, 以減少sodium loading; 調降透析液溫度; HDF對於脫水也有幫助
- 儘量減少降壓藥物, 容易引起IDH
- 長效型降壓藥對於透析日血壓影響通常較小, 停藥反而使藥效減弱
- 限塩/水以控制病患IDWG<2kg
- 衛教病患BP控制的重要性
使用降壓藥物
- 維持最低劑量以避免IDH
- 若血壓上升, 應先調整透析後體重, 而非增加藥物
- B-blockers治療交感神經過度活化的腎性HTN; 但透析中也阻礙baroreceptor反應, 造成IDH --> 透析前應避免使用短效B-blocker
- CCB可能阻礙reflex arteriolar vasoconstriction而造成IDH
- a-blocker不會增加低血壓風險
- ACEI/ARB在體液不足時較易造成嚴重低血壓
- 使用Polyacrylonitrile (PAN)材質dialyzer可能引發過敏反應
- 建議其他藥物療效不佳時才使用
- 左心室功能受損病患的使用較多, 但透析患者沒有實證!
- 透析前低血壓
- 確認病患是否體液不足
- 停止降壓藥, 重新設定dry weight
- 考慮心衰竭, 安排心臟超音波
腹膜透析患者的血壓控制
- 約一半腹膜透析病患有高血壓病史
- ECF體液過度仍是主因
- 保有殘腎功能者BP控制較佳
- 調整dry weight: 增加UF, 限水
- 降壓藥物應可安全使用
- ACEI/ARB在小型RCT顯示可保存殘腎功能
- 水分過多時, ACEI/ARB降壓效果較差 (RAS被抑制)
- 若出現低血壓, 先停降壓藥而非調高體重
- 血壓上升時造成體重下降(增加UF, 限水, 限塩), 殘腎功能可能喪失
留言
張貼留言